在多媒體閱讀時代,讀者的閱讀習慣逐漸轉變,紙媒閱讀人數下滑,不僅各家報業均備受挑戰,各大專院校的大學辦報也深受影響,例如較具代表性的《臺大校訊》、《文化一周》、《小世界大文山社區報》等雖維持實體報紙,但《破報》、《銘傳一週》、《大學報》則改採網路發行。發行63年的《淡江時報》則因應新媒體載具不斷產生,採用「一次採編,多元使用」,開發網站、電子報、英文電子報、淡江時報APP、電子書、懶人包、QR Code等,甚至該報在邁向數位匯流時代,將發行特刊、改版行動載具介面、發展校園新聞雲、增設「學生大代誌」APP,持續在全台少有的大學報中,獨創特色!為此,《淡江時報》於4月23日(星期六)下午2時在台北校園5樓校友聯誼會館舉行1,000期茶會。
本校校長、《淡江時報》發行人張家宜在致詞時表示:本校校園中有一份大家可拿在手中流傳的報紙,時間長達63年,如今即使在全球報業逐漸凋零的趨勢中,校園中還是保有這麼一份特殊的報紙,就是因為我們用這份刊物來強化校園活動報導、增進師生員工情誼、加強校友、家長聯繫、提升學術研究風氣、發揚淡江文化精神。昔日在《淡江時報》實習的學生記者,畢業後成為時報之友,這些時報之友在新聞傳播圈的表現卻是亮眼的,有的獲得台灣卓越新聞獎、香港卓越新聞獎、各項攝影競賽,也有還未畢業就在全國學生的新聞獎項中獲得首獎,這些成果讓我們相信淡江時報除了是行政單位,同時也作為一個同學們學習傳播知能的實習媒體,發揮了培育符合淡江八大素養的社會中堅分子的作用。
淡江時報社社長馬雨沛表示:《淡江時報》63年來記錄了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與意義,面對傳播環境改變和媒體趨勢變化的挑戰,淡江時報求新求變,從早期手工剪貼排版,再導入數位科技的應用,成立新聞網站、發行中英文電子報、製作淡江學術圈電子書等,更在淡江i生活APP中推播訊息滿足數位閱讀的需求,也讓新聞報導透過不同管道與行動載具傳遞,不僅提供更豐富、多元的內容,也讓讀者能選擇最方便的方式閱讀。自933期起,因應數位媒體趨勢,且實體報版面有限,在三版新增「網路看更大條」,此後網路中的新聞訊息量更多、篇幅更大。截至目前,淡江時報網站瀏覽人數逾40,947,566次,從各期新聞總點閱情形來看,每期電子報平均開啟數為3,251.3次、每期網站新聞中平均總點閱數為7,983.6次。民國104年,淡江時報中、英文電子報改版,各發行20萬人次。
為迎接邁向數位匯流時代的里程碑,於今日舉辦1,000期茶會,活動約有近百位時報之友出席參與。本次為活動展現校園刊物與時俱進意涵,因此現場備有爆米花機和棉花糖機象徵爆校園新聞好料,並擁抱數位趨勢發展校園新聞雲。活動中,有學生記者帶來所拍攝的「多元閱讀淡江時報」和「淡江時報Plus」影片,呈現多元媒體閱讀趨勢;現場除了說明「在媒體巨流中的淡江時報」外,並將學生最喜愛版面「學生大代誌」製成APP;精彩筆記書DIY,結合文創概念,讓你成功「上頭條」。
為慶祝66週年校慶及迎來《淡江時報》1,000期的發行,該報出版的《菁莪.淡江-淡江時報筆記書》,此書亦是66校慶系列叢書之一,書中精選該報曾採訪之66位校友的金句良言,例如1987年被提名諾貝爾物理獎吳茂昆、台灣微軟總經理邵光華、Google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,以及鴻海科技集團副總裁暨事業群總經理簡宜彬、導演楊雅喆、陳玉勳,金馬影后桂綸鎂等校友之嘉言錄。筆記書內頁,並附上貼紙頁,使用者可DIY,運用「淡江之光」、學弟妹給讚」等標題貼紙,手作個人專屬筆記書,以及精美校園書籤可讓校友憶往校園生活。《淡江時報》四版「學生大代誌」,在校園中一向最受學生歡迎,因此於1,000期發表「學生大代誌」APP,提供「阿蛋與阿薑」、當期「校園話題人物」,以及最新一期內容。其中「阿蛋與阿薑」是過去《淡江時報》高人氣的漫畫系列,由漫畫家辛卡米克(高商議)在淡江就學期間為《淡江時報》繪製,目前再次線上出版,僅在此APP中呈現。
校園中第一份刊物,創設於民國42年的《英專週報》,其後曾改名《淡江週報》、《淡江週刊》,直到民國78年改名為《淡江時報》。隨著科技的發展,傳播結合新科技正以全新面貌影響我們的生活,《淡江時報》既是一份老報紙,但也同時配合讀者,尤其是年輕的學子們的接受訊息新模式,同步發展多元、多媒的溝通管道。因此在紙本之外,在網站、電子報、學校的淡江i生活APP應用軟體上,都可接收淡江時報的豐富圖文訊息,此即在媒體匯流時代來驅策自己提供多元的服務,既有舊傳統又有新風貌,又更貼近學生的需求。
- 分類:行政活動
- 單位:秘書處
- 文案:曾華英
- 攝影:閩家瑋
-
大小:5184 px * 3456 px、7.53 MB
- 點閱次數:341
-
圖檔下載: